12月7日晚,有网民发视频爆料,一辆沪N牌照救护车闪着警示灯停在上海浦东机场接机,几个年轻人将大包小包的免税品袋子塞进救护车。该视频经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广泛传播后引发大量关注,网民纷纷表示如此使用救护车是侵占公共资源。
12月7日23时许,上海机场集团通过其官方微博@航旅直通车-上海机场回应称,经查实,该救护车系浦东机场所属,为浦东机场当班员工私自违规使用,机场方面将按规定对当事人作出严肃处理。与此同时,有声音质疑,这到底是司机的个人行为还是内部默许?到底是什么乘客需要这样的特殊服务?管理方应该有所交代。舆情热度持续上升。
12月10日21时许,@航旅直通车-上海机场发布通报:12月7日傍晚,浦东机场飞行区管理部科长俞某打电话给消防急救保障部救护车驾驶班驾驶员闵某某,让他安排一辆车接与他妻儿同行的3位朋友,闵某某遂擅自让同为当班的驾驶员乔某驾驶救护车前往接人。根据国家和企业相关规定,对直接责任人、管理责任人、领导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理,俞某、乔某被行政开除,闵某某被记大过。针对此事件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深表歉意,将引以为戒,开展专项整顿,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二、舆论关注度分析
该事件从12月7日开始发酵,之后迅速在网上传播开来,人民网、新华网、《检察日报》、澎湃新闻等均对此事予以关注。舆论普遍认为,救护车私用是在浪费公共医疗资源,希望严肃处理。
12月9日,央视新闻客户端发表题为《滥用“特权” 救护车变“货车”接机谁之过?》的文章,发出“当班员工为何可随意调用救护车”“此种是否涉及违法行为”“机场急救应急管理体系是否完善”三问,期待官方尽快给公众一个交代。
12月10日,上海机场集团发布情况通报,详细介绍了事件的始末,@中国青年网、大众网、《潇湘晨报》、上游新闻等纷纷转发相关消息并加以评论。12月12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发文指出,从事件本身来看,私用救护车接机之举,明显有违公序良俗和相关规定,反映相关责任人的观念意识“得了病”。及时调查、严肃处理,让公私不分者付出代价,能够起到以正视听、震慑警示的效果。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统计显示,截至12月12日,有关“救护车 接机”的新闻有1584篇,微博2766条,微信文章1040篇,APP文章328篇。新浪微博中,由@央视新闻发起的话题#私用救护车接机多人被处分#已有8604.4万人阅读,2894人参与讨论。
三、网民观点选摘
@双鱼博博:滥用特种车辆不是小事,如果此时正好需要急救车出车,因为接机耽误出了事故,人命关天,这样的责任谁负得起?
@耐吃水果的牛:救护车享有“特权”,但没有在机场接机的“特权”,没有装运行李的“特权”。救护车接机,说明一些人“特权”思想严重,必须加以重视。
@久别当归矣:这很容易造成“狼来了”效应,人们再遇到闪着警灯的救护车会质疑是不是真在执行任务。
四、舆情解读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一旦救护车出动,尤其是警示灯闪烁,肯定是性命攸关的大事。然而,浦东机场的救护车却被擅自私开,成为私人接待的工具,偏离了公共急救服务的初衷,也反映出管理的漏洞。有网民表示,这样的事都管不好,那么机场还有多少安全隐患?毕竟飞行安全是人们最关心的事,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面对种种质疑,浦东机场反应迅速,及时展开调查,果断处理相关责任人,并诚恳向公众认错,表明整改的决心,一定程度平息舆情。
浦东机场发生的这起风波虽然是个案,却带来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各相关单位必须防微杜渐,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另外,要加强对相关人员的管理,进一步规范运行;最后,进一步强化对救护车的管理使用,切实做到专车专用,才能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舆情分析师 马丽丽)
(责编:实习生 张僖雅、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