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饮一江水
在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渠首附近,一条条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的小巷,颇具京味儿。这是初具规模的“北京小镇”,小巷里的民俗馆、茶馆、戏曲馆、相声馆和手工创意馆等正在装修,预计明年“五一”正式对外开放。
“在南水北调的水源地建设这么一个京味儿小镇,体现了北京和水源地人民‘共饮一江水’的友谊和联系。”来自北京的施工方、北京住总第三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渠首“北京小镇”项目负责人刘超说。
从渠首到北京,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长1200多公里,是那么遥远。然而,因为“共饮一江水”,两地人民又如此亲近。行走在水源地的南阳、十堰两地,随处能看到北京和库区人民协同发展、共同护水的印迹。
“让北京市民放心喝南水”
2011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搬迁移民,张晓茹家是全村搬迁第一户,带了个好头。那时,还在上小学的张晓茹自告奋勇加入移民政策宣讲团,利用放学时间在田间地头为村民宣传。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作为渠首所在地,保水质、护运行责任重大。“渠首护水队”就此成立,队员中就有张晓茹。如今,就读于九重镇第一初级中学的张晓茹带头组建义务护水队,还为团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护渠小分队”。除了义务宣传环保知识,每逢周末、节假日,她就约上同学、朋友,步行几公里去清理南水北调干渠周边的生活垃圾。
5年来,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到护水队伍中。
在渠首陶岔,总能看到一位独臂老人,在两侧的堤岸上走走停停,一只手拿着火钳,全神贯注地捡拾着垃圾。老人名叫李进群,被称为“守护渠首民间第一人”。49年前,在修建丹江口水库引丹渠首老坝时,他遭遇意外失去右臂,渠首闸修好后,每天坚守在渠首打扫卫生、捡垃圾、看护树木。
“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增强了。渠首开闸送水之前,我每天要捡好几桶垃圾,现在连半桶都捡不到了!”看到渠首环境的变化,年过古稀的李进群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保护好丹江水,“让北京市民放心地喝南水。”
自通水以来,南阳市在水库库区成立了5支共2000余人的水上清漂和岸上护水队伍,进行全天候保洁,全市保水质、护运行巡查队伍达8286人,对保护区域逐级开展常态化巡查。
“这是水库的上游方向,汉江之水就是通过上千公里的输水渠道,被源源不断输送到北京。”泛舟碧波荡漾的丹江口库区,湖北省十堰市生态环境局丹江口分局总工程师陈进春现场打上来一桶水,舀出一瓢,倒入一个个水杯中让来自北京的客人品尝。
根据最新监测数据,丹江口水库水质109项指标因子中,106项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这意味着,水库的水只需经过常规净化处理即可饮用。
为确保一库净水北送,十堰市始终把水质保护和污染防治作为第一任务。在距离市中心不远处的“五河生态环境治理展示中心”,记录着水源区几条河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全过程。
“五河”指的是汇入丹江口库区的神定河、剑河、犟河、官山河、泗河。此前它们的水质均不达标,属于重度黑臭水体。其中武当山境内的剑河,又名“九渡涧”,是武当山的母亲河,在武当山香炉院汇入丹江口水库。
长久以来,由于武当山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直排剑河,一度造成剑河水质污染严重。为此,武当山特区先后投入1600万元对口协作资金,统筹使用近2亿元资金对剑河河道进行内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如今的剑河绿树成荫、水清见底,水质达到Ⅱ类。其他四条河流的水质也大幅改善,犟河水质达到Ⅱ至Ⅲ类,泗河水质达到Ⅳ类,官山河稳定在Ⅲ类,神定河已消除劣Ⅴ类。
农民走上绿色致富路
行走水源地,没有了昔日的厂矿企业和网箱养殖,更多的则是现代化的绿色种植基地。
“我们的软籽石榴‘喝’的是丹江口水库的天然纯净水,‘吃’的是原生态有机肥。”在抖音上,淅川县县委书记卢捍卫变身主播,做起了代言。
作为渠首工程所在地,淅川守着“大水缸”,握着“水龙头”,但也因此戴上“紧箍咒”,为了保护水质,库区周围有“铁律”:有树不能伐、有鱼不能捕、有矿不能开、有畜不能养。村民们收入来源怎么办?近几年,淅川找到了一条两全其美的方法——生态种植。
九重镇张河村是软籽石榴专业村之一,南水北调渠首陶岔总干渠穿村而过。在北京对口协作资金的支持下,2015年以来,村里把6000亩地流转给一家企业,农户拿土地入资,而且“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按每亩800元“挣租金”,留守在家的老人、妇女还可以返聘,每月赚佣金3000元,年底村委会、公司和农户按1∶4∶5的比例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