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澳门金沙网址_app下载
 
 

节水新风尚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19-12-18

原标题:北京日报

  穿过百余株银杏树组成的“守望林”,一座名为“地上天河”的铜质雕塑在脚下延伸——蓝色“河流”自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从秀美的山岭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奔波千里,最终抵达北京颐和园团城湖。雕塑全长62米,寓意南水北调工程从提出构想到建成的62年艰苦历程。

  “走过这条‘地上天河’,我们就来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点——团城湖明渠。”顺着讲解员王昭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池碧水与湛蓝的天空交相辉映。江水进京以来,每年都有数万名市民来到团城湖明渠纪念广场,聆听34.5万库区移民舍小家、顾大家,数十万建设者创造工程奇迹的故事,饮水思源。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五年来,北京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从“拧紧”市民家中的水龙头,到开发“第二水源”、海绵城市建设,珍惜每一滴“南来之水”。

  节水从小家做起

  吃过晚饭,市民欧阳湘萍将碗筷放进水盆,拿出了用矿泉水瓶装着的自制洗洁精,配方就是3份果皮、10份水再加1份红糖,洗碗时和茶籽粉一起用,清洁效果跟洗洁精一样,却可以节省大量水。“没有污染,还有利于回收。”欧阳湘萍得意地向亲朋好友推荐她的节水小发明。

  欧阳家的节水妙招儿可不少。在洗衣机下方建蓄水池,回收洗衣后排出的废水,在洗衣机上方安装200升水箱和小型水泵,将蓄水池的水抽到水箱中储存用来冲马桶。家里的洗澡水也都用浴缸存住,回收到水箱中进行二次利用。

  “一吨水才几块钱?费这个劲儿干嘛?”起初,18岁的儿子不以为然。欧阳湘萍耐心地告诉他:“北京是一座缺水城市,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都能节约一点水,积少成多,将会是一个很可观的数字。”

  在北京,像欧阳湘萍这样的节水达人越来越多。

  节水,许多家庭从“拧紧”水龙头开始。数据显示,北京累计换装高效节水器具80万套以上,居民家庭节水器具普及率由2013年的95%提高到2018年的99.4%。可以说,大部分北京居民都加入了节水大军。

  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单位、一个区,爱水、护水、惜水、节水正成为社会新风尚。

  “现在在单位洗澡,都会规划好每个步骤,一点不浪费。”在南水北调团城湖管理处二楼卫生间,水政科副科长姜春歌拿着一张卡片,一边演示一边介绍,刷卡后出水计时,用完水拔卡结束,每卡每日限时5分钟。淋浴间墙壁上的宣传牌写着“少洗一分钟,节约7升水”。不仅时间精打细算,流出去的水也有归宿。二楼洗浴产生的灰水,过滤后用于一楼卫生间冲马桶,每天大概可以节约800升水。

  守着水更得节水。姜春歌把记者带到室外,指着团城湖沿岸介绍,“我们将喜水的高养茅、早熟禾全部换成了耐旱的麦冬、结缕草等植被。不仅如此,3.5公里岸线还设有16个雨水收集口,更不用说透水路、透水砖。”姜春歌算了笔账,34公顷绿地一年才用6万吨水,比定额少用20多万吨,“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省出来的。”

  江水进京同年,北京实施新水价,全面提高水资源费、自来水费、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作用,积极推动水价改革。

  也是在这一年,北京出台《节水与水资源保护分类转移支付资金考核奖补工作意见》,采取奖补结合的形式,每年市财政拿出4亿元作为节水与水资源保护资金,推动各区各项节水工作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已创建节水型单位(企业)1.5万余个,节水型小区3763个。计划到今年年底,全市16个区都将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

  用水指标是硬杠杠

  过去几十年,农村用水从来不心疼——农用井不交水费,是上世纪50年代为鼓励发展农业定下的老规矩。只要交上百十来块钱电费,就够机井转上一整年。阀门一开,源源不断的清水往外涌,哪儿有节水的概念?

  大水漫灌,白白糟蹋了不少地下水。据统计,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期的超采造成北京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近1米。拿房山区来说,2014年的农业用水量为9446万立方米,几乎全部都是地下水。

  变化,发生在南水进京这一年。

  2014年,农业水价改革伊始,房山与顺义、通州漷县镇一同成为试点地区。按照“农业用新水负增长”的硬约束,农村用水也开始精打细算。

  在房山窦店镇河口村,村民李凤花走进农业用水计量小屋,掏出用水卡轻轻一刷,水泵立即开始运行,再刷一下,戛然而止。机井何时开启、何时关闭、抽取了多少水,一一记录在小小卡片中。“不省可不行,村里分我8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标可是硬杠杠。”

分享到:
技术支持: 织梦模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