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金沙,澳门金沙网址_app下载
 
 

中国人物画如何打动人心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19-12-18

原标题:走出“像”与“不像”之困

钟馗搔背图(国画) 齐白石

维族舞(国画) 黄胄

家乡板凳龙(国画) 方增先

弹箜篌图(国画) 程十发

遗孤——矿工图之六(国画) 周思聪 卢沉

一辈子第一回(国画) 杨之光

“画得真像”常常是普通观众对一幅人物画最朴素的肯定,但是对于何谓“像”,却可以有不同层面的解读:究竟是外形之“像”,还是神采之“像”,更甚是精神与灵魂之“像”?换个角度,问题其实是:一幅人物画如何能触动观者?

作品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越来越细腻,但是看起来大同小异,套路化明显,难以给人留下印象……的确,当下中国人物画发展面临各种瓶颈和挑战,不少画家借用照片创作,而在大众摄影时代里,“还不如照片”也常常成为压在人物画头顶的大帽子。如何让中国人物画回归到有意味的情境之中,美术史上又有哪些经验值得被深入挖掘,这些问题都需要艺术家用实践予以回答。

近日,在北京画院组织的“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上,王明明、陈履生、尚辉等知名人物画家、美术史论家、批评家围绕当下的中国人物画创作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版编发部分专家观点,以期对业界有所启发。

重视创作方法和观念

30年来,中国人物画创作蓬勃发展,风格多样,成就显著。尤其是近10年,虽然在主题性创作和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一些作品也存在尺幅过大、内涵少、写意性不够等问题。中国画的元素在人物画里几近消失,甚至中国画的传承在其发展过程中,也丢弃了很多。比如画重大历史题材作品,如何表现中国画的意境和精神?一些画家通过翻拍影像资料制作草稿,画出来的人物表情刻板生硬,还有人用其他画种代替中国画,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画得很光鲜,与中国画的本原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国画最好的甘泉将消失在沙漠里。中国画尤其是写意人物画,到底该走向何方?写意人物画并不是没有前景,关键在于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观念。而且不论是研究还是创作,都要关注现实,有研究方向,有问题意识。

中国画作为一个画种的边界,从人物画的传承关系来说,美术院校应该把水墨人物画的写生和创作作为最常见的训练手段,画家不仅要使人物神形兼备,而且还要投入自己的情感,通过笔墨关系表现自身的感受。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艺术家要从生活中发现最鲜活的东西,将其艺术化地表现出来才能创作出感人的作品。为此,我们既要研究古代水墨写意画,又要继承杨之光、方增先、周思聪等前辈的水墨经验,结合自己的创作方法和观念,描绘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中央文史馆馆员、北京画院艺委会主任 王明明)

补上笔墨缺失的短板

艺无古今,中国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都遵从中国画的艺术规律。近百年来,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成就不仅沿袭了徐悲鸿、蒋兆和的艺术思想,还记录了一个翻天覆地的现当代史,更直接表现了人民大众,反映了社会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写意精神的缺失和笔墨的表现力在逐渐退化,笔墨训练也逐渐退化,从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以来,始终有一些批评和呼吁的声音。

中西绘画不同,各美其美,传统中国人物画虽不长于宏大叙事,但同样表达崇高的审美追求和细腻的人生体验。传统中国画自然、恬淡、朴素,受中国哲学思想的渗透和影响。苏东坡说:“论画以形似, 见与儿童邻。”古人并不是不看重形象,而是更看重本质,本质就是精神和气韵。黄宾虹说:“国画民族性,非笔墨之中无所见。”书画就是笔墨的艺术,正如他强调的“舍笔墨而无他”。宗白华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说:“中国画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以丰富的暗示力与象征力代形象的实写,超脱而浑厚。画家用笔墨的浓淡、点线的交错、明暗虚实,形体气势的开合,谱成一幅如音乐如舞蹈的图案,画幅中飞动的物象与‘空白’处处交融,构成。全幅流动的虚灵的节奏,真如我们目睹的山川真景。”谢赫的“六法论”也把气韵放在一等的位置上,骨法放在二等的位置上,可见,笔墨是中国画的独特之处,是中国画和西洋画的分水岭。

分享到:
技术支持: 织梦模板 分享到: